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加强中非人文交流与学术研究 深化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开幕

日期:2019-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马欣然 武道源

“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陆航 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延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马欣然 武道源)9月21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和延安大学联合主办,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支持,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处、科研处、国际处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开幕,来自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非洲11个国家的12位专家学者代表,同来自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中国非洲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西安科技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照金干部学院等单位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近50人,围绕“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延安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在非洲的传播”“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非文化和学术交流,促进中非深入务实合作。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彼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非洲国家希望从中国成功中汲取智慧,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乐于分享经验。中非治国理政交流,正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会议开幕前几天,非洲学者们参观了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的认识,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实地考察了延安脱贫减灾、退耕还林和生态农业发展,同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农民面对面交流,亲眼目睹了中国脱贫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真切感受到新中国70年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非友好小组副组长郭军在致辞中表示,中非基于相似境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非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欢迎大家来到延安考察和学术交流。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就在这里,延安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因为红军长征到这里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建立,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从这里出发。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的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这里生活奋斗了七年,这里又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延安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内涵,这些观念认识也获得许多非洲朋友的认同。非洲朋友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就是因为看到中国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而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走自己本土的、特色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愿意来深入地、理性地到延安来交流研究。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加强中非之间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是为彼此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文化进步提供思想助力,是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智慧滋养,也是为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郭军介绍,中非友好小组是全国政协直接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对非洲国家、组织中相关机构和重要友好人士开展友好交流的专门组织。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担任中非友好小组组长。11位成员都是熟悉对外工作特别是非洲事务及在中非合作方面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非友好小组旨在发挥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特色和优势,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对非友好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愿同非洲国家包括智库和大学在内的相关机构密切往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推动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夯实双方友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有实地参观、有理论研讨,相信一定会有助于加深非洲朋友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和成功经验的体会,有助于各位思想者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希望与会学者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为促进中非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伏虎在致辞中介绍,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进行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强大精神力量。

  田伏虎介绍,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的陕北公学。建校82年来,学校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成就,并殷切勉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为我们在新时代办好延安大学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继续前进方向。

  田伏虎说,延安大学创建在延安,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延安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天然担当者与忠实践行者。延安时期,延安大学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高等教育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学用一致”的办学方针,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恢复重建以来,延安大学始终把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作为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扎根基层、服务西部、服务陕北老区的高级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大学坚持守正创新,制定了《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延安精神育人体系;拓展了延安精神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形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开发建设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据库、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小红专”——思政微课等教学研究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开办了以延安精神教育培训为主要功能“泽东干部学院”,为新时代深化延安精神的教育和研究做出了积极探索。

  “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研讨延安精神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深化中非合作交流。本次会议着眼于全球治理体系比较研究,致力于探究延安精神视域下的中非治国理政经验,是彰显延安精神新时代价值的重要理论研讨。我们相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会议必将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深化延安精神和全球治理研究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田伏虎说。

  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副会长福埃教授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与非洲交流合作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非洲和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全世界人民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延安退耕还林还草、脱贫减灾致富、水土保持防沙成效显著,这是延安以及中国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知易行难,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非洲国家要实现脱贫目标,需要向中国学习经验,并且结合本国自身的条件制定扶贫政策。进入新世纪,非洲国家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以“2063愿景”为代表的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地区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速,加之非洲自身工业资源丰富、劳动人口年轻化等优势,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大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洲情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少非洲国家开始“向东看”,试图从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经验中获得启示,一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济战略和产业政策开始被用于产业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

  福埃说,40年前,正在喀麦隆上大学的自己购买了一本法文版的《毛泽东选集》,书中选录的大部分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撰写的文章。由此,自己向往延安,向往中国。这次来到延安,参观了一些革命旧址,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历史,目睹了延安天翻地覆的变化,考察了延安安塞南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同当地农民交谈,真切感受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就。

  福埃表示,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国际关系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之一。伴随着南南合作的推进,历时几个世纪形成的以西方世界为中心、亚非拉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旧有国际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非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十多亿非洲人正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政治转型,改变非洲长期边缘化地位,实现几代非洲人孜孜以求的非洲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正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非人口相加超过26亿,中非发展关系到世界超三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中非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中非互利合作发展的必然,更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为深化南南合作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烽致辞中表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历史上,中国很早就开始了与非洲的交往。公元前2世纪,随着丝绸之路逐渐兴盛,中国商品就已经辗转到达了非洲大陆。宋元时期,运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的船只更是频繁往来于中非之间。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由200多艘海船和2.7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第一次扬帆远航。在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郑和曾前后七下西洋,其中四次抵达非洲东海岸。到了15、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兴起,中国和非洲两个古老文明均遭受了漫长的殖民主义侵略之苦。20世纪中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率先赢得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全力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斗争,双方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中非关系开启新纪元并自此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义。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历时两个月访问非洲十国,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至今仍然为世人称颂。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这份提案的背后,有着十余个非洲国家不懈的努力。自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坚定维护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非洲时指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同非洲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从各自的古老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注入新内涵,为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启新篇章,中非关系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大合作的黄金时代。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将中非关系提升至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双方致力于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北京峰会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精神,落实中非领导人重要共识,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19年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加强中非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中非领导人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是列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加强中非学术研究,提升中非话语权,扩大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进而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非洲研究院具有四大功能: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传播平台。中国非洲研究院要发挥好交流平台作用,为促进中非学术交流、密切中非学术交往、加强中非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广阔平台;中国非洲研究院致力于支持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也支持非洲学者加强对中国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方面的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注现实应用研究;既加强传统学科研究,又开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同时支持跨学科研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自主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挥好人才高地作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与非洲同仁加强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中国的“非洲通”人才,培养非洲的“中国通”人才,培养中非关系研究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为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中非友好合作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持;随着中非合作的日益加强以及非洲国家东望政策的勃兴,中国发展经验必将在融入推动非洲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新成果,进而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世界性,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发挥好传播窗口作用,讲好中非友好故事。

  开幕式后,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教授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主题发言,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琦、南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迈克尔 马塞莫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赞方院长桑德 恩格兰德等分别发言。下午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大会主题发言正在进行中。

版权所有:中国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