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南: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助力非洲发展

日期:2020-10-26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祝大会。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深圳40年的发展历程确如习近平所充分肯定的那样,它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也为各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享了发展利益。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及其发展经验,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在助力着非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奇迹

 

1979年8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在靠近香港的中国深圳市境内划出一块395.992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截至2018年,全市总面积1996.85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超过2000万。而在40年前,当地人口不到3万。目前深圳的城镇化率100%,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

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7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瑞典、罗马尼亚、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全国的经济总量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又超过了香港。40年前,深圳只有几个小渔村,而当时香港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如今,深圳不仅是一个中国的大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作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还被誉为“中国硅谷” 。

深圳创造了近500多个“中国第一”和120多项世界首创。“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它建立于1980年,后来被称为‘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深圳的如此评价,真可谓实至名归。

 

 中国经济特区及其影响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的经济特区被认为是国改革开放成功的范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特区也被认为是一种中国模式,其作用机理是中国模式形成的原动力经济特区创造了一种中国模式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建立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具有近半个世纪传统计划经济历史的国家里,平稳且低成本完成社会转型的正确选择;是在一个曾经普遍贫穷的具有13.7亿人口的大国中,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在一个地区及城乡之间发展及不平衡的社会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印证了这一点,以喀什、霍尔果、图门江为代表的新兴特区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承担更加深刻改革使命的自贸区的成立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40年前,中国创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它们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所以,中国的经济特区不仅对国的改革开放发挥着促进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一直国际社会所关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中国的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奇迹”,令不少国家及其领导人印象深刻,使其对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果(布)总统萨苏就曾去过深圳三次,亲自考察和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和经验,同时也见证了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非洲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的中国印记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包括刚果(布)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和东亚,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和东亚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经济特区,以便吸引更多外资、鼓励外商投资。非洲的经济特区有出口加工型经济特区、自由港型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型经济特区等类型。此外,非洲许多国家还兴建了工业园区,以及中非合作与中非经贸合作区。这些非洲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等有很多是通过中非合作兴建的,或是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不少甚至是由中方公司投资兴建和运营的,因而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正是因为惊叹和感悟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积极作用,刚果(布)政府决意发展经济特区,来带动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脱贫目标。2013年,受中国、新加坡及毛里求斯发展经验的启发,刚果(布)就计划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分别选定为布拉柴维尔、黑角、韦索和奥尤奥旺多,并将其中的黑角经济特区与中方合作,以便充分助和吸收中国经验。2016年7月,在萨苏总统访华期间,中刚两国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习主席强调,中方愿以支持刚果(布)开发黑角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两国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帮助刚果(布)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多元化和自主可持续发展。

2015年9月,肯尼亚总统正式签署《2015经济特区法案》,旨在创造对投资者有利的营商环境。2017年7月,位于肯尼亚中西部第二大城市、全国第五大城市埃尔多雷特市的经济特区破土动工。项目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这个特区不仅由中肯双方合作建设,而且它的名字也非常“中国”,叫做“珠江经济特区”。有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区,要取一个中国名字?肯尼亚副总统威廉·鲁托在奠基仪式上回答非常直白:中国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肯尼亚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除了中国名字之外,经济特区还在内部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方式等不少方面学习了中国经验,吸收不少“中国元素”。

2017/18财政年度上半年,南非经济整体面临衰退的挑战,但南非库哈经济特区却圆满完成了上半年的绩效目标。2016年的一项独立研究表明,当时的投资者中有93%认为库哈经济特区是全球投资者的理想投资选择。因此,更多的国际投资者,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国际投资者前往库哈投资。近年来,中国与南非关系快速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推进。南非不仅是中国投资者赴非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同时因其显著的辐射力,也是中国投资者进军整个非洲大陆的重要跳板,而库哈经济特区因其在南非和非洲的地位及其独特作用,被时任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誉为是“非洲大陆最成功的经济特区”。

那些通过中非合作在非洲兴建运营的工业园区,以及与中国相关的经济贸易合作区等,也可以被视为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在非洲的另一种方式的尝试和实践,因为它们同样是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鼓励外商投资,都具有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推动工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等功能和作用。在非洲大陆,从乌干达到埃塞俄比亚,从埃及到南非,从阿尔及利亚到赞比亚,这类工业园区和经济贸合作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区、埃及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阿尔及利亚江铃经贸合作区,以及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等。

 

中非合力助推“非洲制造”

 

2017年6月2日非洲制造倡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标志着非洲可持续工业化的具体行动向前迈进了一步。倡议旨在确保非洲能够充分利用相关机会,同时也确保在未来工业化的进程中遵循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模式。非洲制造倡议执行委员会由中国和非洲主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将为非洲的可持续投资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做出的贡献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计划。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非洲制造”意在凸显和强调非洲制造业及其发展的提升,对非洲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2013年第21届非盟首脑会议提出“非盟2063年”远景规划时,时任非盟主席祖马指出,做不到工业化,非洲将不能发展和消灭贫穷。2014年3月26日,时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表示,中国工业化发展成绩斐然,其中有不少经验可以与非洲分享。为此他建议,在战略导向、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市场衔接等方面,中国和非洲都拥有广阔的交流空间。李勇在2018年进一步指出,非洲工业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已成为全球产能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经验必将显著造福非洲工业化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非洲有望继亚洲之后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

新世纪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兴建和运营、产能合作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和亮点。它们为助推“非洲制造”,促进非洲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以埃塞俄比亚为例,由于工业园区的工业化推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后曾长期保持约10%的增长率,为非洲大陆创造了经济奇迹。麦肯锡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整个非洲大陆有超过1万家中国企业,其中三分之一从事制造业。报告称:“估计非洲12%的工业生产(总价值约为每年5000亿美元)是来自于中国的企业。英国《金融时报》在评价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时也直言,非洲国家制造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遵循“中国模式”。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曾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如果成功了,可以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如今,学习和借鉴包括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在内的中国发展经验已经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共识。相关非洲国家也已从中受益获利。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样板,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非洲而言也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南,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