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三大讲坛 > 非洲讲坛
中国非洲研究院举行第十一届非洲讲坛——“中非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时间:2022-11-24
作者:邓延庭
字号:
打印
  2022年11月24日,中国非洲研究院举行第十一届非洲讲坛,主题为“中非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讲坛以线上方式进行,利比里亚《分析家报》驻华记者迪安娜·西克(Deanna WD Seakor)、塞内加尔《太阳报》驻华记者乌马尔·恩迪亚耶(Oumar Ndiaye)、索马里国家通讯社驻华记者穆罕默德·奥斯曼·阿布迪(Mohamed Osman Abdi)等三位非洲媒体人士为主讲人。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晓明教授主持讲坛。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周云帆、王林聪等专家学者线上出席讲坛。
图为迪安娜·西克(Deanna WD Seakor)在线演讲
  迪安娜·西克(Deanna WD Seakor)在演讲中说,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在逐步走向世界中心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绝非偶然,是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丰富的中国智慧在当今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最新体现。非洲文明长期与中华文明保持着交流互动,二者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具有的高度相似性和共通性,正是在当前进一步密切非中文明交流互鉴的逻辑基础,让中国发展成就的世界意义系统转化为助力非洲实现发展复兴的强大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非中文明互鉴的内涵在持续扩大和丰富,从经贸合作到人文交流,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维护性别平等,非中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正在碰撞出一个个耀眼的火花。能够亲身参与这个过程,向非中人民全面讲述其中的每个成就,是非洲驻华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图为乌马尔·恩迪亚耶(Oumar Ndiaye)在线演讲
  乌马尔·恩迪亚耶(Oumar Ndiaye)强调,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成就的总和,是一个族群所创造的物质成就与精神成就的有机统一。非洲和中国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以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万里长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非中人民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佐证。非中两大文明具有诸多共同价值,其中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向往和平是最为典型的特征。中国汉朝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明朝打通的海上丝绸之路,将非中双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的流通,也见证了诸如杜环、郑和等非中友谊使者书写下的一段段非中文明互鉴的佳话。中国人民崇尚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价值理念,与塞内加尔国父桑戈尔强调的重视集体主义、与人向善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本质上都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宣扬的零和博弈和所谓“文明冲突论”。当前蓬勃发展的非中互利共赢合作,是非中文明互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出的丰硕成果。作为在非中人民之间传递信息的使者,非洲记者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推动非中友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图为穆罕默德·奥斯曼·阿布迪(Mohamed Osman Abdi)在线演讲
  穆罕默德·奥斯曼·阿布迪(Mohamed Osman Abdi)认为,非洲与中国的交往史,本质上就是两大文明相互尊重,和平往来的历史。索马里在非中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明朝郑和率领的船队,就是通过停靠和访问索马里海岸线上的港口,开启非中官方直接交往的历史。作为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中国的发展成就始终对非洲文明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伊斯兰教中的名言“求学莫辞中国远”深刻诠释出中国智慧沿着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现出的无尽魅力。非中正式开启外交关系以来,非中文明互鉴一直围绕着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迅速发展,无论是非中相互支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还是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都是在为非中交往持续注入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对近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脱贫攻坚、生态治理、铁腕反腐等方面的经验和方案,必将沿着“一带一路”发扬光大,为非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非洲记者要紧抓这个宝贵的契机,为非中人民的直接交流搭建更为便捷的平台,让非中文明互鉴书写出更多发展奇迹。
  在互动环节,周云帆、王林聪等中国非洲研究院学者与演讲嘉宾围绕讲坛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为王晓明主持讲坛
  王晓明副院长在总结中表示,文明多样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中非文明互鉴是不同文明间平等交流的典范,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与时俱进地为中非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注入新动力,持续厚植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非洲驻华记者是非洲新一代知华友华人士的代表,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撑中非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历久弥坚的中非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照片提供:林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