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会议
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
时间:2024-07-01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网重庆讯 (记者 陆航)要真正读懂人类文明离不开中国,也绕不开非洲。把真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洲优秀传统文化还给人民、告诉世界,是非洲研究学术界的共同任务。618日,中国非洲研究院联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和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故宫博物院、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聚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非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探讨如何确保承载中非优秀传统文化的航船能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海洋上并驾齐驱、行稳致远,共同唱响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文明力量的时代强音,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非洲现代文明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头。


“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 记者陆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洲优秀传统文化同为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出的绚丽花朵,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勾勒出双方从古至今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恢弘历史画卷,更是为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表示,中国和非洲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非两大文明的价值共识将为新时代中非互利共赢合作奠定基础。研讨会聚焦于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建设,正是中国非洲研究学界力求凝聚更多共识,激发更多共鸣,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表现。

中国和非洲都拥有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产,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非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课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分析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演进特点,总结传承中非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非洲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和启示意义,探索中非双方建设现代文明、实现共同发展的路径,进而达到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中非文明观、促进“全球南方”崛起的目的,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非现代文明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包括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国内非洲研究团队的联系,共同推动中非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建设研究。李新烽表示,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中非文明观话语体系;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泛非主义为指导,从双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探索中非文明的新融合,以中非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根本落脚点,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非现代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与会学者在会议间隙交流探讨 记者陆航/

 

中华传统文化和非洲文化具有相通性,奠定了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表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出于自身目的,将世界划分为文明和非文明、欧洲和非欧洲、进化和非进化、现代和传统等二元模式,这种分类美化了殖民侵略,导致了人类社会和文明间的不平等。中非文明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各有优势,中国和非洲面临许多共同的发展问题,中非发展利益诉求高度契合。中非两大文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最终将实现共同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同样处于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与会专家围绕“中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李新烽研究员分析了“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颜利解构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四川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陈广猛考察了“金砖组织中非洲国家的角色”;《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主任吴传华探析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因素”;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胡登全对中国的“多哥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中国非洲研究院谷亚平博士分析了“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吴昊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与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大学的合作”;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教授游滔分析了“非洲政治精英更迭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研究员在会议总结时希望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同为中国的非洲研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