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为构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动能——第二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在京举行
时间:2024-04-18
作者:李慧若 刘雪洁
字号:
打印

 

 

 

2024415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成功举办。论坛主题是“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与中国同成长”。来自16个非洲国家,就读于北京、上海、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辽宁等地十余所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多位非洲留学生代表,以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近百人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中非青年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非洲留学生代表、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塔费拉·德贝·伊马姆,非洲留学生代表、南苏丹驻华大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蒙代·昆巴,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高磊/

 

赵志敏指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双方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漫长的中非交往历程中,青年交流合作一直是双方真诚友好的重要部分。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国家现代化与区域一体化的非洲梦的历史进程中,中非青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秉承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将中非青年的刻苦、奋斗与奔放、热情聚合成为一幅幅展现新时代中非友好的生动画卷。中非青年的携手奋进,为构筑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赵志敏强调,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非关系的前景也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青年工作对于中非关系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对中非关系发表的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之于深化中非人文交流的宝贵价值。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即将举行新一届会议,此时举办新一届非洲留学生论坛意义非凡。希望中非青年点亮青春理想、传承和发展中非友谊,激昂奋斗旋律、助力中非携手迈向现代化,肩负历史使命、推动构建更加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高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中国与非洲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自成立以来,秉承开放办学、融通中外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留学生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通晓语言、专业扎实、了解文化的知华友华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级专业人才。本届论坛是凝聚中非青年、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希望非洲同学能够通过论坛,进一步读懂中国,做中非友好的参与者、引领者,为中非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非洲留学生代表、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塔费拉·德贝·伊马姆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高磊/

 

非洲留学生代表、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塔费拉·德贝·伊马姆谈到,非洲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在各领域都具有巨大潜力。同时,非洲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青年人才为推动非洲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来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并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非中友好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方面对非洲留学生教育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助力非洲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对此伊马姆深表感谢。

 

 

非洲留学生代表、南苏丹驻华大使蒙代·昆巴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高磊/

 

非洲留学生代表、南苏丹驻华大使蒙代·昆巴表示,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对于每一位非洲留学生及其背后的国家、政府、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非中合作的成效体现于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广大非洲在华留学生是这些合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希望非洲留学生深入思考非中合作的关键议题,积极投身非洲现代化和一体化建设,为推动非中友好、实现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高磊/

 

论坛发布了新书《非洲留学生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中英文版)。该书主要编者、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梦颖介绍说,2021年,中国非洲研究院面向非洲在华留学生发起了“这十年,我们与中国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积极响应。中国非洲研究院从投稿中遴选出30余篇优秀作品,分为“中国见闻”“中非友好”“中非合作”“‘一带一路’”“互学互鉴”5个篇章,以《非洲留学生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为书名结集出版。该书以非洲留学生的独特视角,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抒发了非洲留学生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感慨,反映了中非之间日益紧密的多领域务实合作,以及双方互学互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该书不仅拉近了中国与非洲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中非关系和中非友好合作的传承与发展,更将强化中非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感情纽带。

 

图为张梦颖发布新书

 

 

图为《非洲留学生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中英文版)

 

     对新书进行全面推介后,张梦颖博士宣布第二轮征文活动启动,主题为“非洲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欢迎广大非洲留学生参与征文活动。

 

 

图为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设三个分议题,分别是:“秉持共同发展理念造福中非人民”“中非互学互鉴迈向现代化”“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彰显良好国际形象”。

 

 

图为王晓明主持第一分议题

 

 

图为第一分议题发言人

 

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晓明主持第一分议题研讨,共有8位发言者。

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副研究员卡斯(布隆迪籍)在发言中提出,面对国际政治环境不断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中非经济合作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加强中非贸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符合中非近二十六亿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兆阳指出,与广大非洲国家一样,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发展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现有发达国家模式的新道路。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以中非互学互鉴,面向现代化为题探讨中非互学互鉴的意义,他认为,留学生能够在互学互鉴中成为中非文化交流使者、中非友谊的传承者、中非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教师王婷以“构建知识和机会的桥梁:中非教育合作在推动共同发展方面的意义”为题,分享了自己在高等教育一线工作中对中非交流的实践与思考,以及教育在中非合作之间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彭美美(尼日利亚籍)以一副挂毯为比喻,生动描绘了中非合作的多样性、韧性和共同的愿景,她表示,当友谊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力量、团结和无限可能。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博士研究生天佑(乌干达籍)谈及中非合作的两大支柱,一是对法律法规框架的了解,二是人文交流。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摩妮娅(摩洛哥籍)分析了健康的国际合作模式,认为人的赋能、教育和投资的多样化可以在新时代发掘中非合作的新潜力。中国非洲研究院林雪芬博士发言的题目是“中非投资合作:秉持发展理念,促进共同繁荣”,她梳理了“一带一路”十年来中非合作的成果,并探讨了中非投资合作的深远影响。

 

 

图为门杜主持第二分议题研讨

 

 

图为第二分议题发言人

 

中非民间商会国际交流部副主任门杜博士(喀麦隆籍)主持第二分议题“中非互学互鉴迈向现代化”的研讨,共有8位发言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易卜拉欣·哈利路亚·贾洛(塞拉利昂籍)表示中国与塞拉利昂的友好合作与发展是中非发展的缩影,两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皇娟副教授介绍了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法律与政治科学学院国际合作、公共关系与礼宾部部长穆穆尼结合自身在华学习与工作经历,分析了中非文化与教育交流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留管办主任罗文旭提出,教育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并分享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学生培养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纳蕊敏(加纳籍)探讨了中非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交通运输以及信息共享和技术转让等领域的互学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韩影舒(南苏丹籍)提出知识经验的交流共享、文化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政治对话和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互学互鉴的重要维度。中国非洲研究院李慧若博士提出,中非互学互鉴不仅是理论概念,同时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双方应对当前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布达拉·穆萨纳(乌干达籍)分析了乌干达与中国增进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性。

 

 

图为阿尔法·穆罕默德·贾洛主持第三分议题研讨

 

 

图为第三分议题发言人

 

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中非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阿尔法·穆罕默德·贾洛主持第三分议题“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彰显良好国际形象”的研讨,共有7位发言者。

来自刚果(金)、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想分析了教育、文化与全球领导力在构建良好的中非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艳红以南非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在塑造积极国际形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自刚果(布)、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马班,结合自身在华学习经历分析了中非关系在不同领域的深化。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生辅导员、同济大学非洲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林华提出,非洲留学生是中非友谊的桥梁,是中非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有责任为中非友谊和合作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乔瑟夫(赞比亚籍)表示,他在中国的经历是中非关系成长和文化交流的缩影,也凸显了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非洲研究院刘雪洁博士表示,中非友谊合作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非双方应加强媒体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传递中非友好的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留学生门格沙·塔德勒·马穆耶(埃塞俄比亚籍)表示,倡导积极的包容、开放、沟通、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观对于推动中非构建和谐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图为展龙主持论坛闭幕式

 

 

图为安澜作总结发言

 

 

图为周云帆作总结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历史学院执行院长展龙主持。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和外语学院副教授安澜(科特迪瓦籍)、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周云帆分别作总结发言。

安澜首先对各位发言者的演讲与分享表示感谢,提出中非合作关系未来的基础是青年人,中国和非洲的研究机构都十分关注对青年的培养。他说,参加论坛的非洲留学生从中国学习了很多经验,并表示把学习到的中国经验应用到推动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非常期待中国和非洲之间可以进一步深入合作,开发更多互利共赢的发展机遇。

周云帆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三个关键词,即:共同发展、互学互鉴、友谊合作。她说,开放的中国时刻做好准备,同非洲国家携手努力,共同发展,青年人具有更强的能力克服文化差异,能够为中非互学互鉴做出更多的贡献,未来中非友谊、中非合作的希望在中非青年身上。她表示,中国非洲研究院非常重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及中国各高校的合作,也希望能够与非洲智库、大学、政府部门共同携手作出自己的贡献,分享专业知识,为中非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