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构建非洲史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时间:2024-07-01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网重庆讯(记者 陆航)617日,构建非洲史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非(印尼)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聚焦非洲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行研讨与交流。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所阐明的“大历史观”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的时代内容和民族形式,给包括非洲史在内的整个历史科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是建构中国自主的非洲史学术体系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在发言中就中国非洲研究院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非洲通史(多卷本)”进行了详细介绍。《非洲通史(多卷本)》项目组由国内非洲历史研究资深专家领衔各卷主编,参与方包括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拥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元专业学科背景,既有多年深耕非洲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又有经常深入非洲进行实地田野调研的学术骨干。该课题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非洲文明的主体性、整体性和本土因素,关注非洲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性,探讨内外因素在非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及非洲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反映新时代新成果的非洲通史。李新烽表示,课题组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别区域研究的政策号召,同国内高校和非洲研究学术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研究。

构建非洲史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 陆航/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重庆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东非研究中心的建设成果与考古学博士点的发展情况。他表示,非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非洲、认识非洲,必须研究非洲历史。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史学相比,非洲史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和历史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树立大视野的历史思维,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发挥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的重大作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兴衰加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交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机遇。他希望借此次研讨会的契机,加强与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国内相关非洲研究学术机构的合作,为构建非洲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构建非洲史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 陆航/

 

“非洲通史(多卷本)”项目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批判吸收国内外新见资料、新成果和新论述;从非洲地区的整体视角,剖析代表性国家的鲜活个案,以期从局部事件反映历史全貌;根据相关议题的研究需要,将历史学与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增加研究的纵深感;对于经济、人口等需要大量数据支撑的研究领域,采用图表、建模等定量分析法,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专家发言环节,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分享了中非关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则从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出发,探讨了如何编纂中国版的非洲通史;中国非洲研究院张永蓬研究员深入剖析了《新编非洲通史》(非洲与中国卷)的编写思路,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冯理达助理研究员基于非洲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与田野观察;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徐华烽则对汉唐至明清时期中非交往历史的研究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沈林结合其丰富的中非职业教育实践,从非洲合作方的角度提出了中非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四个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中国学者持续重视非洲研究相关中非命运共同体与基础理论问题,从知识建构、学科发展和原创力提升等方面,提升研究水平以及与世界有关各方的学术与思想对话能力;从国家民族复兴大业、中非发展合作与亚非思想重建的时代大背景上理解自身的目标与宗旨,尝试建构自己开放形态的主体理念与时代意识,并加入到当代中国思想创新与知识创造的主流大潮中。与会学者提出,非洲研究在政策研究,舆论参与,外交解读,战略规划及针对西方的非难而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等实践层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作用,这也正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自主知识生产能力提升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