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访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所长王林聪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5月13日第3131期第A09版
◇本报记者 刘越
近年来,学界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从中国立场出发,为服务国家大局、解释现实问题、完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出中东研究的原创性概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作为“国家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填补了哪些空白?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以下简称“西亚非所”)副所长(副院长)王林聪。
展现中国学者的“中东观”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亚非所长期致力于基础问题研究,近年来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不少突出成果,影响力不断攀升。请您介绍一下相关代表性学术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其展现的学术影响力?
王林聪:西亚非所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以此为引领开展对中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曾提出了许多具有一定标识性的概念。例如,有学者提出部分中东国家正处于“过渡政治阶段”和“石油级差地租”等概念,这都展现了中国学者独特的“中东观”,为中东地区发生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学理性解释。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现实问题也发生了新的转向和变化,西亚非所学者以自身的学术敏锐性和洞察性,迅速跟进这一变化。我所学者提出的“自主安全”“剧变长波”等标识性概念,在西亚非洲学界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指出“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对解决中东问题的基本立场,也为破解中东安全困局和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中东地区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安全能力建设和自主发展道路探索。
为呼应这一需要,也是为中国方案提出更具说服力的学理支撑,“自主安全”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早是我在《中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一文中提出的,其主要内涵是强调中东国家应该避免“安全外包”,改变倚重外部尤其是西方大国的安全策略,加强“安全自主能力”建设。
与西方学界推崇的中东安全研究不同,“自主安全”概念从学理上回答了“谁是中东安全的主体”,即“谁的安全”“为谁创造安全环境”“谁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维护谁的安全利益”等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中东安全是指中东地区、国家以及中东民众的安全,而不是所谓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安全。
“自主安全”概念的学术价值在于:一是提供中国学者对中东安全问题的认识,纠偏西方学界中东安全研究的谬误;二是把脉中东安全问题的症结,提出提升自主安全能力和水平是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目前,“自主安全”概念已经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和认可,广泛出现在学界多篇文章和学术研讨会中,围绕这一概念产生的扩展性、发散性讨论也在不断增加。
“剧变长波”概念也是基于中东剧变现状开展系统反思,并对中东地区多重复合治理危机进行概括的理论总结。它反映出中国学者在中东问题上的视角和思考,也为我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提供了学理支撑。
“剧变长波”概念最早是在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2019~2020):中东剧变的反思和前瞻》中提出的。这一概念本质上是从长时段视角出发,观察中东地区的转型和发展问题,该研究成果提出后,因其对中东地区长周期发展现状进行了精确概括,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剧变长波”概念认为,2010年中东剧变以来,该地区发展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并将其概括为“长波效应”。迄今许多中东国家并未走出“剧变漩涡”,仍处于变乱交织、动荡迭起的状态。也是在这一分析逻辑上,中东国家唯有选择以自主安全、谋求自主发展和现代化道路才能逐渐开启“新中东”的历史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这些标识性概念,西亚非所在概念创新和基础性研究创新中还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果?
王林聪:目前,西亚非所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当代中东发展”,项目组在所里支持下,统筹全所中东研究力量,在中东政治和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安全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不断推动中东问题研究的“三大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国内研究层面也填补了诸多空白。
在概念创新方面,一是提出中东国际关系“外部性”问题,即近代以来域外大国长期主宰中东秩序,中东国家受制于外部势力的操控,难以主导自身发展,缺乏自主性。二是提出多层次中东安全治理的架构,即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理念,摈弃西方传统安全思维,在国内层面以发展促安全,加强自主安全能力建设;在地区层面以合作促安全,以相互安全和共管风险为目标,摈弃排他性安全架构,推动集体安全机制建设;在国际层面以联合国为主,加强安全危机的管控和协调,推动建立中东安全新秩序,实现中东地区的整体安全。三是提出了气候治理的“海湾时刻”等,丰富和拓展了中东治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基础研究创新方面,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聚焦中东发展基本问题,正在编纂《当代中东发展概论》《中国中东研究年鉴》《21世纪中国的中东研究》,并在中东国家发展道路、现代化等研究上形成新突破。例如,《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历史考察》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研究部落问题,提出了部落对利比亚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双重性作用”。《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研究——以埃及、伊拉克、也门、黎巴嫩等共和制国家为例》深入研究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类型、特征、演变等问题,有力驳斥了西方学者在该领域的错误论调和认识。《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研究》全面梳理了印度与中东的历史交往及其变化,弥补了国内在该问题研究上的薄弱点和空白。《由极端到温和:沙特宗教变革及其影响》《十二伊玛目派传统政治思想的演进及其根源》和《安萨里论神圣能力》等则论证了伊斯兰国家的变革动力、伊斯兰思想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影响。
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这些原创性成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基于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的学术创新及其现实价值有哪些?
王林聪:优势学科项目组坚持研以致用,学术为民、科研报国,以服务国家大局以宗旨,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拓展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项目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在学界广受好评,论文《中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被《新华文摘》网刊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中东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转载。《中国与埃及友好合作》获2019年度国家智库报告优秀奖。
第二,积极加快成果转化,为决策提供学理支撑与服务。所内以政策为引领,不断推动所内研究人员发挥自身专业专长,加强信息报送的选题策划和写作,在提升资政能力领域取得了良好成绩,先后有多篇信息报送成果反馈良好,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决策信息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第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目前,所内通过开展项目集体研究和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学科队伍,在提升资深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推动中年学者良性进步、培育后备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这些原创性成果的产出背景和产出条件有哪些?为什么西亚非所能够产出这些创新成果?西亚非所在调配资源、引导学者开展科研中有哪些经验?
王林聪:首先,这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和政策支持。近年来,院党组致力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提出把研究所打造成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学术重镇、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旗阵、新时代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高端平台。项目组也始终以此为引领,努力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积极开展“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工作。
其次,这来源于西亚非所的学脉传承。自1961年西亚非所成立以来,中东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队伍,产生了诸多在学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民族宗教等多领域的中东研究优势学科。
再次,遵循科研规律,加强科研规划力,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一方面,汇聚团队力量,聚焦重大议题,在尊重成员研究专长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规划,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研究落地。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鼓励学者在广泛了解研究议题学术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广博与专精相结合,鼓励所内学者在对本学科基本问题、方法和理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研究领域继续向精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研究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和支持优势学科建设,给予项目组充分的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项目组能够抓好抓实有组织科研。
最后,以打造学术品牌,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引领国内中东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多年来,所内连续举办的“中东形势年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目前已成为国内中东学界的知名品牌;同时,以中国中东学会为依托,通过全国性的中东学术组织平台带动所内学科建设,共同打造国内中东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另外,扩大国际交流渠道,积极参与国际学界中东研究共同体建设,组织亚洲中东学会联合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不断提升西亚非所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