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保护的责任: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规范演化
作者:史晓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导读
保护的责任作为一个新名词、新理念、新度设想,最初是在新千年之初,非洲国家出现大规模人道灾难,亟须国际社会出手干预,而人道主义干涉已经声名狼藉的背景下,由一个称作“干涉与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的机构在其名为《保护的责任》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一句话:主权国家有责任保护其公民免受灭绝种族等人道灾难;当它不愿或不能这样做的时候,这项责任必须由国际社会来承担。但是《保护的责任》问世以后,很快在国际社会引来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赞同的、质疑的、反对的声音纷繁交错、莫衷一是。2005年召开的世界首脑大会,在激烈的争论中通过了包含保护的责任内容的成果文件。这一进展,或许意味着曾被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称为“未来规范的雏形”的“保护的责任”,已经朝着成为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规范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一些国家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使得如今有关争论仍在继续。种种迹象表明,“保护的责任”最后“羽化成蝶”,发展成为一项有效的国际规范,显然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为其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需要国际社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而这类问题还是不少的。作者将保护的责任置于全球治理的框架下,视野广阔、相当全面地对它展开了研究,在肯定保护的责任机制具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就如何完善这一机制框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作者认为,保护的责任机制下的国际干预,必须严格遵循多元主体参与、以人道救助为核心目标的原则。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首先对“保护的责任”从兴起、争论到初步形成机制框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考察,揭示和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在许多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次,对联合国体系和非洲联盟体系下保护的责任制度框架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在肯定保护的责任机制具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提出保护的责任机制下的国际干预,必须严格遵循多元主体参与、以人道救助为核心目标的原则。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保护的责任的兴起
第一节 保护的责任的源起
第二节 保护的责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与变动的国际秩序
小结
第二章 保护的责任理论基础的研究
第一节 理论认识中的分歧
第二节 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考察
第三节 干涉的困境及其新思路
小结
第三章 保护的责任法律性质的剖析
第一节 从一个质疑说起
第二节 保护的责任的国际法渊源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的履行主体
第四节 保护的责任的法律保障机制
小结
第四章 保护的责任制度框架与运作机制
第一节 预防责任及其相应制度
第二节 重建责任及其相应制度
第三节 非洲联盟体系下的保护的责任
第四节 联合国与非洲联盟的协调机制
小结
第五章 保护的责任的国家视角:中美巴三国的立场分析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与保护的责任
第二节 发展着的中国立场
第三节 巴西的新概念
小结
第六章 保护的责任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保护的责任实践中的诘难
第二节 强化预防机制的必要性与思路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的限度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史晓曦,山西晋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和外语学院,获法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国际法学专业法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国际法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国际关系。在《国际政治研究》《美国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本书在地缘政治的格局中研究“保护的责任”。“保护的责任”概念从提出伊始,就成为国际舆论激烈争论的焦点,而观察大国的立场和行动以及隐藏于背后的战略理念与地缘政治利益,有利于深入分析这项新的国际法规范在实践中的效力与限度,并且可以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这项规范指出路径。本书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不仅正确指出了当前以联合国安理会为平台的国际集体行动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也强调了保护的责任自身在制度建设上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
陶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