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架起现代沟通之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第A03版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与非洲立足于灿烂辉煌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非伟大友谊正伴随着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升华。2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召开时指出,过去一年里,中国和非洲关系持续深入发展,中非领导人对话会成功召开,双方决定相互支持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共同为实现发展愿景创造良好环境。
围绕文明对话与中非合作的话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政策与发展负责人、高级研究员恩南达·基齐托(Nnanda Kizito)和塞拉利昂马克尼大学开放与远程线上教学主任、塞拉利昂议会技术和高等教育委员会成员易卜拉欣·巴利(Ibrahim Barrie)。两位学者认为,无论个别势力怎样阻挠,中非人民都会赓续中非友好的古老基因,秉承中非合作的高尚精神,积极共享发展经验和成果,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以文化自信重写非洲叙事体系
恩南达在采访中表示,诸如“文明冲突论”和“文化例外论”等错误理论,可能会阻碍非洲构建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理论承袭了西方殖民时期形成的认知与叙事:一方面鼓吹对非西方文化、社会及政治动态的简化概述和不确切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进行本质化提炼和神秘化包装,将其描绘成看似单一的整体。受到此类文明和文化理论框架的影响,一些人难免误解非洲的社会制度,更不用说深刻体察非洲大陆的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及发展潜力。譬如,这些理论倾向于用冲突或竞争的视角塑造非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损害多边合作、破坏相互理解、打压文化交流的叙事方式,而良好的互动交流对推动非洲大陆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文明冲突论”和“文化例外论”等错误理论还不断鼓吹西方社会的文化优越性,致使一些人对非洲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尊重和认可。其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向非西方国家强行施加契合“西方中心论”的发展模式,或是漠视本土知识体系以及应对发展挑战的本土化解决办法。恩南达认为,非洲要持之以恒地培养人民的文化自信,重新撰写非洲的历史叙事体系和发展愿望,加快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社会,人民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社会凝聚力与稳定性不断提升,这更能够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前进。此外,文化自信也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国家,往往会因其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高而赢得国际社会的钦佩与尊重。
西方社会对非洲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理解是有限的甚至歪曲的,其根本原因包括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等历史要素。这类要素正在巩固“非洲作为黑暗大陆就应该被剥削利用”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其他国家将非洲视为与之建立平等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对象。西方学界、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内部的系统性偏见,使得西方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观念得以延续,并将其传播开来。巴利认为,要克服历史中的偏见,解决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就需要西方世界放下傲慢心态,同非洲相互尊重、互相体谅,并改变合作模式,展开切实对话,承认非洲的能动性以及其对全球发展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恩南达曾在《对西方的强烈抵制和重新思考非洲治理的必要性》一文中写道:“作为一个非洲人,我充分认识到,民主、包容、人权和治理对我的福祉非常必要。但是,我的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情绪才应当是形成这些价值观的素材,而不是来自西方的说教、章程或制裁。”在他看来,发展、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不是西方国家的特权,而是在中国和非洲的社会中原本就存在的内在价值观念。每当中非双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经济转型时,这些价值观念也就会得到进一步体现;每当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庭经济福利状况持续改善时,人民就会更加崇尚并渴求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他们也具备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文明观、民主观、平等观、法治观、人权观和治理观等理论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非洲总体上也正在走这条路。为此,中国对非洲给予了大力支持,同非洲伙伴积极分享中国智慧,为构建新时代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丰富内涵。
恩南达表示,新时代中非合作得以向更深处迈进,并诞生出许多成功的南南合作范例,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和非洲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文明摇篮,双边交往交流的历史颇为久远。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共享集体主义、敬老尊贤、平等宽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中国和非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为中非彼此借鉴、相互启迪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实践经验。千山万水挡不住人民交流的热情,文明交流互鉴架起现代沟通之桥。中非民间外交正在积极地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交流与进一步拓展。可以确信,中非必将携手共进,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让古老的文明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巴利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凭借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传播和实践,中非双方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恩南达表示,多年以来,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多领域的合作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极大地降低了沟通与合作成本,并通过不断开辟新合作项目续写传统友谊,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例如,中非双方一如既往地将对方视为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商业主体等进行往来时,便可简化烦琐的双重审查、尽职调查等过程,避免相互猜疑,将精力集中在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事务上。此外,非洲自始至终支持并与中国共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防范弄虚作假、违背承诺或缺乏实际成效等会对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构成损害的问题出现。恩南达相信,这些高尚的行为一定能加速中国和非洲的现代化进程,今后中非交往与合作也一定要继续遵循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
巴利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必将全面深化中国同塞拉利昂的双边关系,将中塞双边合作的规模、质量和发展速度推向一个新高度。通过增进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民众互助,并始终将两国人民的福祉置于核心位置,双方一定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塞在发展方面坚守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也将进一步筑牢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非洲大陆正处于极为关键的变革时期。巴利观察到,非洲人民渴望与更多中国朋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解决教育匮乏、医疗服务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发展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立起繁荣且富有韧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塞拉利昂推动实现经济多元化提供了变革性机遇。首先,通过加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投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合作能够减少塞拉利昂对以矿业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塞拉利昂将着力开拓新兴产业,探索增长新机遇,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加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其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快塞拉利昂向发展数字经济迈进的步伐。中国在塞拉利昂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转让不但能助力塞拉利昂国民经济增长,还能提升民众的数字素养,让全体民众更好地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的益处。最后,诸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对此,中塞合作伙伴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保持谨慎,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的潜在不利影响。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涌现出许多值得塞拉利昂借鉴的案例,使其能够在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更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