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安哥拉日报》记者佩雷拉·桑塔纳(Pereira Santana),原文发表于安哥拉《国家报》2025年2月9日。
去年十月,我有幸访问了中国,虽然时间短暂,但也走访了中国的三个一线城市:北京、深圳和广州,得以一窥这个国家的宏伟风貌。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重要伙伴。中国不仅为非洲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发展政策所秉持的价值观和原则也对非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治理政策的核心目标包括技术创新、绿色工业化、能源转型、自然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减贫以及促进社会平等。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这些目标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使中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000年,中国与非洲共同倡议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FOCAC),旨在将其打造为深化中非关系的战略平台,该论坛为中非共同发展以及经济投资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非洲建设了超过6000公里的铁路和公路,约20个港口,80多座大型能源设施,援建了130多家医院和诊所,45个体育场馆以及170多所学校。非盟会议中心,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等工程都彰显了中非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同时,中国还为非洲学子提供了12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和安哥拉的合作也日益紧密,约400家中国企业及3万名中国公民在安哥拉工作生活。自1983年两国建交以来,尤其是近20年间,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2023年中安双边贸易额达到230亿美元。中国主要向安哥拉出口机械设备、电气产品及钢材,同时从安哥拉进口原油。
中国与非洲的联系最早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埃及、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随着中国自身发展壮大,对非洲大陆的援助也不断加大。2019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旨在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增进中外人民互相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非合作伙伴关系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非洲领导人的立场。非洲领导人与法国、英国等前殖民强国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协议,这些协议长期束缚了非洲国家的实质发展,削弱了非洲的经济与政治自主权,使得众多非洲人不得不远赴欧洲,追求更优质的生活。非洲领导人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在短短50年间,中国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许多非洲国家目前仍面临基本的结构性挑战。
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令人瞩目的数据为证: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攀升至114.36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8285亿吨,铁路网络延伸至15万公里,小学入学率更是高达99.9%。此外,中国还建成了一个覆盖528.07万公里的庞大公路网络,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4.72%。
中国在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对非洲加大投资,体现了援助非洲发展的坚定承诺。相比之下,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投资往往局限于某些战略性领域,如资源开采等,而并未体现出长期合作的意愿。目前非洲面临的挑战是:非洲领导人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一新的发展模式,摆脱旧的殖民关系,转向更加平衡、更具前景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