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其他国家不断加征关税的做法,无疑造就了这样一种局面——一边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另一边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这种局面使得“保护主义”与“包容性”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总统迫切寻求某种能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抗衡的解决方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崛起甚至动摇了美国长期以来的优越地位,而这种优越感被华盛顿政客们错误地认为是美国独有的特权!
自法国自由派经济学家、实业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提出“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这一术语以来,该概念在特朗普总统对外加征关税的政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真实体现——其影响力甚至远超二十世纪中叶工业化鼎盛时期,当时贸易协定与经济民族主义浪潮曾使这一术语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在我看来,试图通过贸易关税来击垮中国的经济支柱与实力,绝非可行之策,反而更像是特朗普政府在实施经济自虐。这些本质上旨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关税政策,终将如回旋镖般反噬美国自身。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如同一面镜子,在全球范围内映照出美国的战略失误。
特朗普对华采取的每一步压制措施,最终都使美国陷入孤立与脆弱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绝非仅靠关税壁垒就能被撼动。这源自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这一核心因素正是包容性。
正如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所言:“伟人们抵达并坚守的高度,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当同伴们酣睡时,他们仍在不懈攀登。”中国崛起为全球强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应误以为仅凭关税就能突然削弱中国的实力。当前亟需深入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
要理解这一点,只需快速回顾中国历史:从197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如今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领导人始终以参与全球治理为长远愿景——致力于构建各国和谐共荣、而非霸权主导的世界。这正是“包容性”理念的起点,它自始至终深深植根于中国发展进程的每一步中。
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着重强调了“对外开放”政策。这一重要宣示成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实践起点。他特别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自那一时期起,“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而其思想根源正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融入世界体系,深刻认识到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邓小平时代,中国开放包容的精神蔚然成风。1978年5月7日,在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攻坚阶段,邓小平深刻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壮大后,我们对于人类、特别是第三世界的贡献将会更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这番论断有着深刻现实基础——当时中国仍很贫困,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国家。
“问题在于,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称霸?朋友们,你们比我年轻,到时候就能亲眼见证这一切了。若中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国家本色,就绝不会推行霸权主义,中国将始终属于第三世界。但倘若中国变得傲慢自大,如霸主般对世界发号施令,便不再属于第三世界,实质上也将背离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始终秉持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尤其注重推动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1976年建成通车的坦赞铁路(The Tazara Railway)——这条连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与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的交通动脉由中国援建,当时中国经济仍处于相对困难时期,即便如此中国仍毅然向非洲伸出援助之手。作为中国早期援非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坦赞铁路已成为1982-1990年间中非合作的不朽丰碑。
近日,特朗普总统再次将中国称为“关税的最大滥用者”。这番言论恰恰反映出,他已开始意识到其关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就在此前,我们见证了中日韩三国达成共识,将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措施。这一合作正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交往中贯彻的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4年,中非贸易额已近3000亿美元,远超美非贸易的720亿美元。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国并未将美国作为唯一的出口市场和消费国。中国早已敏锐洞察到美国经济的本质——一个以关税和制裁为荣的“伪装经济体”。
因此,中国持续深化开放包容的理念,将合作重心转向东盟、非洲及中东等地区。中国外交政策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坚定支持各国发展进程,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繁荣未来。
本文作者:
阿卜杜拉希姆·塞曼达(Abdurahim Ssemanda),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the Development Watch Center)研究员,文章发表于The New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