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思想的碰撞、价值理念的交融与文化实践的互鉴,已然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其中最富启示性的范例,莫过于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这两大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之间展开的世纪对话。
中非合作的精髓,远不止于经济互利与政治互信,更在于那份植根于文明互鉴的深厚情谊。两大文明历经沧桑而薪火相传,既守护着先贤的智慧结晶,又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孕育出历久弥坚的精神品格。如今,这份共同的历史积淀正转化为未来合作的坚实基础。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中非文化交融的见证者——非洲青年学习中文的同时,中国朋友也在研习我们的本土语言,让沟通再无隔阂。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在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创立了中非研究院,系统研习中华文化与文明精髓。
智慧与价值观的传承
中华文明历经儒家伦理的熏陶、道家智慧的滋养,以及数千年哲学思想的淬炼,形成了尊老敬贤、天人合一、崇礼尚序的独特价值体系。而非洲文明虽流派纷呈,但始终秉持着敬重集体、口述传承、祖先智慧的共同精神,为人类提供了关于社群关系、道德准则与共生之道的深刻洞见。
从加纳阿散蒂谚语到南部非洲乌班图哲学,非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中华文明精神深度契合,为超越外交层面的文明对话培育了沃土。
教育与语言:架设文化桥梁
教育合作是中非文明互鉴的重要支柱。如今数以千计的非洲学子赴中国高校求学,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中非研究院现任院长便是其中一员。他们不仅汲取专业知识,更在汉语研习、风俗体验和日常交往中深化对中国的认知。与此同时,遍布非洲大陆的孔子学院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引入非洲当地,为两国民心相通架设起坚实的桥梁。
这种双向教育交流正在打破刻板印象,培养能够担当文化使者的新一代世界公民。中国学界对非洲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非洲的中国研究也方兴未艾,标志着双方正迈向更加平等、互敬的文化认知新阶段。
艺术、音乐与叙事传统
艺术交流正为中非文明搭建新的对话平台。中国书法、戏曲与诗词的隽永意境,与非洲鼓乐、舞蹈、纺织艺术及口述传统交相辉映。双方通过合办艺术节、艺术家驻留计划和文化展览,持续展现着两大文明对创意美学、韵律传承和叙事智慧的共同追求。
对叙事传统的共同热爱——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演义,还是非洲的民间传说——正为双方在文学、影视和数字媒体领域的合作开辟新路径。这不仅推动了文明互鉴,更激发了协同创新。
迈向共同未来
中非文明互鉴绝非文化优劣之争,而是探寻共同价值、共建包容世界的伟大实践。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所强调的,中非要“深化文明对话,增进理解互信”。
面对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文明对话能贡献独特智慧。中国脱贫实践与科技现代化经验,通过非洲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正在这片大陆生根发芽;而非洲的精神传统与可持续发展智慧,也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中非关系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篇章——从单向援助与投资的传统叙事,升华为文明互鉴、彼此成就的时代新篇。当两大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启迪,这段携手同行的旅程,正为世界奏响多元和谐、文明共生的希望乐章。
正如非洲谚语所言:“智慧如同猴面包树,无人能独揽其枝。”中非文明的相遇相知,让双方得以拥抱更为广博的智慧,这种智慧既珍视文明的独特性,更追求命运与共的深刻联结。
本文作者: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中非研究院院长,阿尔法·穆罕默德·贾洛( ALPHA MOHAMED JALLOH),原文发表于The Watch 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