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格局正在经历深刻演变,2025年6月11日,中国与53个非洲国家、非洲联盟委员会代表齐聚湖南长沙,共同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这场会议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将战略承诺转化为务实行动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协调人会议绝非例行外交集会,而是中非双方从宣言转向长效落实的战略转折点。通过《中非维护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长沙宣言》,双方重申共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这个共同体将以团结公正的姿态,共同应对从经济动荡到地缘冲突等复杂挑战。
此次协调人会议见证了中非关系质的飞跃,双方正式开启以“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核心的中非合作新里程碑。中方宣布一揽子支持举措:对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全面实施零关税待遇,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通关便利,助力非洲产品更顺畅进入中国市场。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合作绝非施舍救济,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战略互补基础上。“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共同倡议并非口号,而是构建互利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工具。
在此次协调人会议上,与会各方特别指出必须直面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加剧的严峻现实,因为它们正不断加深全球南北鸿沟。面对单边保护举措频发的国际局势,论坛宣言呼吁践行以协商共赢为内核的真正多边主义,强调应强化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作用,以重塑全球体系的平衡性。
在世界经济政治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中非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平务实的解决方案。习近平主席在致信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将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的巨大市场将为非洲等全球南方伙伴注入新动能。他勾勒出绿色产业、电子商务、数字支付、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以及安全、金融、法治等维度的宏大合作蓝图。
此次协调人会议绝非仅是峰会的技术性后续安排,它再次肯定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与非洲这一发展中国家最集中大陆之间成熟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正携手塑造更加公平包容的世界新秩序。
通过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和协调人会议这类务实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已超越对话平台属性,正成为非洲与中国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共荣、实现战略自主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中非伙伴关系正被赋予全新内涵——它已超越传统经济范畴,向文化人文领域纵深拓展。双方合作正全面延伸至教育创新、民心相通等维度,为深化长期互信与融合注入持久动力。长沙宣言特别强调落实《2026中非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规划,这彰显出双方的战略共识:唯有深耕人文沃土,方能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
中国对非盟《2063年议程》的支持充分体现了其对非洲自主发展道路的尊重。这种基于平等尊重的合作模式,从根本上区别于外部强加的传统范式,使非洲国家将中非合作视为互补共赢的典范,而非带有支配性或附加条件的合作模式。
这正是协调人会议等后续机制的重要意义所在——它们不仅是检验合作进展的节点,更是双方在共同战略规划指引下,确认合作方向正确性的重要标志。
今天,联结中非的不仅是悠久的合作历史,更是全球南方人民对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景:一个公正、多极、尊重主权且机会均等的世界,没有任何强权可以凌驾其上。在此意义上,此次协调人会议犹如照亮前路的灯塔,向所有全球南方国家发出共建平衡、合作、进取型国际新秩序的诚挚邀约。
本文作者:霍达·艾尔-马斯里(Hoda El-Masry),埃及《鲁兹·优素福》周刊记者、副主编。原文发表于《鲁兹·优素福》周刊,CGTN。